发布时间:2025-10-15 18:05:24    次浏览
一年前在网络上火爆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讲的是一家英国中学请来几位中国教师,试验中国式的教学方法,结果令英国人惊呼“英国学生真的要向中国学生多学点东西”。半年后,务实的英国人把中国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方法引进到本国,计划在8000所小学推行。中国学生再次完胜丹麦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又一个关于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对比节目在网上流传开来,这一次来和中国教育“叫板”的是童话王国丹麦。 这场名为《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的比赛,分别从阅读、数学、团队合作、创造力四个方面对两国学生进行了测验。结果,中国学生四战四胜,像数学这样中国学生的传统优势项目就不用说了,中国学生以平均90%的正确答题率碾压只有30%正确答题率的丹麦学生。连创造力测试也是中国学生取胜,在传统观念里,“中国学生很会考试,但缺乏创造力”已经是共识了,但结果却让所有人吃了一惊。这场“创造力测试”是这样的,每个学生都得到一份试卷,试卷是一张白纸上画了两道弧线,然后让学生们在这两道弧线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做一幅画,再给这幅画取个名字。 在考试前,丹麦师生虽然在前面三场测试中都感受到了中国学生的优秀,但还是对自己的创造能力要比中国学生强一点很有信心。 就是拥有如此蜜汁自信的丹麦学生,结果交上来的最高分是这样的: 而中国学生得分较高的作品是这样的: 在两国学生中,还有一组很特别的作品,这类作品只在某一国的学生中出现,比如丹麦的学生很大胆地给出了一组这样的作品: 而中国的某位同学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他跳出了两道弧线的束缚,给出了这样的作品: 面对这样独特的作品,专家说,要么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人,他能够跳脱出眼前设定的局限,要么这就是一个能力很差的人,因为他连最基本的工作都完不成。后来专家采访到了这位中国学生,他云淡风轻地说,他是故意这么做的,因为他知道,这两道弧线就是一种限制和拘束,自己不喜欢被拘束,所以跳开它们。 在综合对比了近百个孩子的作品之后,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要高于丹麦学生。中国学生就是最大的BUG如果说欧美教育是一场运行良久、世界流行、各方面相对完善的游戏,那么,中国学生的存在就是这场游戏里最大的BUG。中国学生接受着与欧美学生迥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勤奋、刻苦、崇尚竞争、尊重权威是中国学生从小就被教育的观念。 当丹麦的孩子还在为一天要上5个小时课叫苦不迭的时候,中国孩子在10余小时的课程结束后,还要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在节目里,一位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丹麦学生在面对采访的时候突然哭泣,主持人问她为什么要哭,她说,因为自己成绩好,周围的同学都对她冷嘲热讽,说你都门门考A了,为什么还在这里跟我们一起学习呢? 在丹麦,绝对不会出现像中国校园里那种把所有学生考试成绩贴在墙上的情形,为了照顾每一个孩子敏感的自尊心,成绩从不公布,要想知道对方考得怎样,学生们只有私下交流。就在欧美教育为自己如此“民主”、“人性化”的教育沾沾自喜的时候,中国学生的出现让他们彻底怀疑人生。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高层岗位被中国人抢走后,他们的危机感更加深重。他们搞不懂,为什么中国人可以比自己优秀还比自己努力百倍?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有上进心?为什么中国人个个都是数学天才?这,这,这游戏没法玩,有BUG啊!一生下来就要和全世界竞争的中国孩子,怎能不优秀?中国孩子的优秀,来自于一出生就面临的竞争环境。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孩子,在全球化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理论上每一个人都是在和全世界竞争。但中国孩子的竞争压力更大。大概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噩梦”,家长指着那位“别人家的孩子”对你说,你看看人家,学习成绩比你好、课外活动比你积极、钢琴弹得比你好,连长相都比你有气质……一直数落到你彻底怀疑人生。还有一种就更可怕,有些家长在餐厅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你看,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跟他一样在餐厅里端盘子。”搞得那孩子长大后都对当初那位服务生心怀愧疚。这些行为,都是中国巨大的竞争氛围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造成的。时至今日,中国人对于职业的贵贱之分还是特别在意,读书读得好,就能从事相对体面的职业,可以考公务员,进大企业做白领,而在这场知识竞争中的失败者,只能去从事一些低端的体力型工作。这意味着收入、社会地位、福利保障、自我价值各方面的巨大差距。自从中国科举制度实行以来,这个社会大抵就是如此。为什么中国基础教育和欧美国家相比那么难?因为优秀高等教育的资源太少,只能提高难度,通过考试淘汰掉一部分人。出生在中国,就等于出生在一个服务器爆满还是地狱难度的模式中。丹麦的学生一来考大学没那么费劲,二来考不上大学也不是什么大事,还有相当完善的职业教育可以选择,就算实在是太笨,职业教育也考不上,那就去做一个工人、农民,或者什么都不做就在家里生娃玩,享誉世界的丹麦国民福利也能让你衣食无忧。要是有家长在丹麦的餐厅里对孩子说:“你看,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跟他一样在餐厅里端盘子。”丹麦人会很诧异地看着你,然后跟那家长说:“我的书是读得不好,只拿了一个硕士,还有,我觉得在餐厅工作是最快乐的事情。”如此“不思进取”的丹麦人活该被中国人抢掉各种跨国企业职员的工作,当他们在雪地里滑雪的时候中国人在工作,当他们在为自己到底喜欢男人还是喜欢女人胡思乱想的时候中国人在工作,当他们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时候中国人还在工作,然后他们的收入还要比中国人高。很不公平是不是?如果说丹麦的基础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给孩子应该继续学习学术还是应该去学一门专业技术做分流,那么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层层考试淘汰失败者,为将来社会的阶层划分做分流。读书,还是现在中国社会很重要的阶层改变方式,当然炒房和拆迁致富更有效,这是中国经济的BUG,哪怕你老爸是中国首富,作为接班人也是要用功读书,不然你怎么管理手下那一堆高智商的脑袋。最后对于中丹两国学生比赛做一个总结吧:这是欧美国家对于高福利、高人权和全球化竞争带来的弊端进行的反思,在欧美国家反“全球化”矛盾最激烈的2016年,欧美国家的这种反思更加强烈;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对偏见的反击和新一代国民综合素质提升的证明。 希望如节目里的丹麦学生所说的那样,未来世界,属于那些聪明勤奋又能独立思考,不被规则局限的中国人。